《黑相集 棉兰号》前瞻&DEMO体验 和朋友一起“演”电影
2019-08-24 15:53作者:juncheng来源:A9VG

《黑相集 棉兰号》再过一周就要发售了,现在拿DEMO给我玩,老实说我心里是拒绝的。重剧情和悬疑要素的游戏DEMO都很“糟糕”,它给你一个引子,勾起你的馋虫,把原本的好奇与渴望放大一个数量级,在正式发售前的日子里,让这胃口就这么一直吊着。这种感觉可不妙。

有一说一,这个游戏令人好奇之处也并非全来自于题材和剧情。它的开发商——Supermassive Entertainment,也就是《直到黎明》的开发商。如果你玩过《直到黎明》,那么在这部新作的预告片中大概可以感受到相同的气息。阴翳的环境,紧张的氛围,电影化叙事,关键抉择,你可以想到这部新作是什么样子。《黑相集 棉兰号》还有一个引人瞩目的多人模式,在这个DEMO里也提供了体验入口。这个多人模式有点意思,我们一会再说,先来看看游戏的基本形态。

《黑相集 棉兰号》DEMO体验报告

DEMO提供的体验章节很简短,我认为这应该是序章之类的,所以还不涉及剧透。舞台是一艘疾风骤雨中的游艇,从5个年轻人遭遇海盗登船劫持开始,到撞见传说中的幽灵船棉兰号为止(结尾没有明确交代这是不是棉兰号,所以只是推测),流程大概只有20分钟不到。这个时间是有弹性的,它涉及到抉择与后果的差异问题。你选择的选项会引发不同的对话和后果,比如被劫匪要挟时,你可以选择拿起刀子反抗,然后被揍得一脸青紫,也可以选择顺从,权当无事发生。


被挟持的主角们,劫匪似乎想知道【满洲黄金】的下落

       DEMO展示出的抉择系统是三角罗盘样式。如果你使用手柄操作,要用右摇杆去控制指针方向,在限时内做出选择。QTE的操作反应时间很短,但设计师似乎并无意在这方面为难玩家。如果是单人模式,你可以在设置中调整QTE难度,比如开启超时等待和长按替代连点,可以说基本上排除了QTE方面的障碍,让不善此道的玩家也可以慢慢享受游戏过程。

       在大多数抉择出现时,三个选项的立场是鲜明对比的,最上面的选项一直是沉默不语,而左右两个选项的态度截然相反。选择后可以立等看到结果,不过由于是序章,似乎并不会引发什么不可逆转的结果。我特意开了一把做试验,抉择全都选择硬刚,最严重也只导致康瑞德的耳朵被割了个口子,对主线并无影响。当然这只是序章,也许此时的一些选择对后续剧情会有影响也未可知。


很熟悉的QTE...

       目前来看舞台上一共有8个人,除去被劫持的5个年轻人外还有3名劫匪。这个时候大家的立场是很鲜明的,5V3,5个船员一波,3个劫匪一波。然而依照题材设定以及开发商此前作品的调性,人物关系和剧情走向不可能沿着这么单纯的套路行进。我注意到在一开始的抉择中存在一些倾向性,比如当大家都被绑在船舱中,你可以偷偷为某个人松绑或摘下封嘴,也可以刻意忽略某个人。而在这8个人都登上棉兰号以后,想必舞台会演化为经典的暴风雪山庄模式,互相猜忌甚至死斗都是可能会出现的戏码。

在游玩过程中,我留意到一些细节,有些细节已经成为开发商的标志。比如钟情于对角色状态的刻画,这个方向在Supermassive Entertainment的游戏中始终保有地位。你经常可以看到角色的表情变化和面部特写,连受伤痕迹,刮擦、流鼻血这些细微特征都会随时保留在角色状态上。关于角色的特写镜头也非常多,特写是一种自信的表达方式,有特色就一定有表情,而表情能传达更多信息。一些类似形式的顶尖作品均善用此道。仅从画面表达的角度来看,这也许可以被归为一种优质特征。


实时反馈的角色状态

我和同事一起尝试了本作的多人模式。这被称为该系列的亮点之一。此前我们看过类似的概念,但实际上手的感觉还是比较新鲜的。简而言之,这个模式下,两个玩家各扮演一个角色,互相之间(除非随时沟通)不知道对方的选择,制造出信息不对称的悬疑氛围。理论上来说,这个模式肯定比单人模式更具代入感,单人模式相当于全知视角,玩家为所有角色做选择,知晓所有角色的感受;多人模式下一个玩家扮演一个人,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比如我扮演康瑞德,我因为反抗被带出船舱殴打,等我被带回来时,我不知道乔(同事扮演的角色)已经偷偷解开了手铐;视角也同样如此,当我的视角转移到船舱外时,乔的视角始终在屋内。所以我们两个人虽然同处一个游戏进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到的剧情却是不同的。

多人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是人数的问题,人数不够无法撑起所有角色,可能会有兼任数角的情况。比如我作为主机选择扮演康瑞德,但在序章最后阶段我又同时扮演了菲利斯,帮助菲利斯做决定。我想这可能是由于菲利斯这一段的剧情比较重要,不能没人扮演。当然也有可能是序章本身的原因,正如前面说过的,在这个章节中你所有的选择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不会出现康瑞德选错了选项、造成乔死亡之类的恶劣影响。这还是一段偏体验向的内容,看起来不能以此对正式版内容下定论。

至于另一个支持5人同屏的本地多人模式“电影之夜”,在Demo中并未开放。不过那听上去似乎缺乏合理的使用场景,或者说以我们现在的视界还无法理解其乐趣和必要性。等正式版游戏发售后,我们会再尝试一下这个模式。


在同一场景下,对方做选择时会有提示


棉兰号奇谈

赶着这股热乎劲,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棉兰号事件的原委。《黑相集》要做八部,做成一个民间传说系列,选材是很重要的。棉兰号事件在奇谈中归属于幽灵船的序列,但在这个序列中,棉兰号事件也不是知名度最高的那种。相对于时隐时现的贝奇摩号,或者船员全体消失什么的奇妙主题,棉兰号事件的过程看起来更有点“人间烟火味”。处在这种半知半解的地带,也给创作者留下猎奇的空间。

关于棉兰号事件的经过,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样描述的:1947年6月左右,一些在马六甲海峡附近航行的货船收到无线电求救信号。这些求救信号据称来自荷籍货船棉兰号,大意为“棉兰号陷入困境,包括船长在内的所有船员可能已经死亡。”在一阵嘈杂混乱的声响后,最后清晰可辩的一句话是“我死了”,此后再没有任何信息。棉兰号最终被美国籍货船银星号找到,银星号船员登船施救,却发现到处都是尸体。这些尸体没有外伤,但面部狰狞扭曲,“张大嘴、眼睛死盯着前方,像恐怖漫画一样。”银星号船长决定将这艘凶船拖回港口调查,然而就在准备施工时,棉兰号的货仓起火,船员们不得不放弃救援迅速逃离。棉兰号最终在阵阵爆炸声中沉入海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事后来被传得神乎其神,归根结底在于那些船员的死因。没有外伤和面目狰狞,在那个年代总难以逃脱和神秘现象之间的关联。外星人说和超自然说接连抬头。不过要较起真来,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1948年2月荷属印尼的一则新闻报道,当时没有提及棉兰号这个名字,过程也没有上面描述的那么戏剧性。那是一份转述自海难幸存者的采访,这位幸存者称他们的货船从中国港口驶往哥斯达黎加,途中不幸发生事故。这是一艘未注册的货船,装载了大量化学物质,船员们大多死于化学物质产生的毒气。

这位幸存者在一处环礁上被人救起,他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当地的传教士,传教士又告诉了一位名叫Silvio Scherli的意大利旅行者。那份报纸的信源正是这位意大利旅行者。

这则报道为狰狞死亡之谜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解答思路。毒气,可以满足无外伤的前提下让人痛苦死去。WIKI上有一篇基于这则报道的揭秘,同时还附上了详细的推理过程。按照这种说法,这艘船承运的货物是日本军队在二战期间遗留在大陆的化学武器原料,美国想要将这批原料偷偷运回本土,由于这个过程极其危险且不能暴露,因此排除了军舰和在籍货船,于是才租了这么一艘无照货船。没想到在偷运过程中发生意外,毒气泄露导致船员暴毙。剩下的就跟传闻版本一致了,化学物质泄露,船员死于毒气,爆炸也由化学物质引起,这些解答可以和报道一一对应,看起来比较具有可信度。

不过后来有人发现,早在1940年,英国的镜报就曾报道过极为相似的一个案例,只是地点发生在所罗门群岛。令人咂舌的是,这则报道的信源同样是那位意大利旅行者。

关于无外伤死亡和爆炸的原因,也有说法推测为一氧化碳中毒,可能是船上的锅炉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此类的猜测均无从考证,比如那艘号称参与施救的银星号,虽然确有其船,但海航日志和相关报告中并未发现与棉兰号的交集。没有实锤倒成了帮助其衍化为奇谈的佐品,观众们可以秉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假设去猜想,让它成为另一个尼斯湖水怪。作为游戏的取材,尤其是一款擅长表达分支情节和开放式结局的游戏,想必玩家也更好奇它将如何阐释这段奇谈。


《黑相集 棉兰号》将于8月29日发售,登陆PS4/Xbox One/Steam平台。


下载A9VG APP
加入核心玩家聚集地
A9VG APP
声明:A9VG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分享至
微博 微信
本文二维码,手机扫一扫,精彩随身带!
微信扫一扫分享
QQ
A9VG APP

扫码下载APP

返回顶部